《屈辱》
下方有捏,不想先知道或者被我的解讀影響者勿入。
看完了,如果要以一句話來囊括,就是「驚人的切題」。
03年柯慈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時就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同時也從簡介裡大略得知內容,寥寥數字即可道盡:一個開普敦的白人大學教授,因上了自己的學生所以身敗名裂,於是去鄉間和獨居的女兒同住一段時間,期間受到襲擊,女兒被(黑人)強暴... 以情節來說,的確就是如此,沒有什麼曲折迭起的內容,沒有精妙的伏筆迷題,文字也和情節一樣直白簡潔,譯文如此,原文亦同,說直白大概不足以形容,應該說,猶如醫學報告般,精確誠實,主角在無機的手術燈下,被這樣的文字剝光剖開。
主角所承受的衝擊事件,依身分和和生活的地域可分割為兩大部分,即為:
城市─男性/教師
鄉間─父親/白人/高知識份子/人類
每個身份,與其相對詞而言都是客觀上較為優勢,權力較高的一方,然而他的歷程中每個身分全都遭受狠狠的打擊,徹底破壞其原有的價值觀。柯慈對於主角意識細緻的詮釋,如譯者所述,若有相似經驗、相似背景的人,想必其共鳴應該超過心有戚戚焉;即便非中年男子,只有身上有相同標籤,也會讚嘆於思考邏輯的相似,而當價值動搖時的恐懼亦溢出書本,透過文字感染讀者。
照例,本書有關後殖民國家的政治情感請參照各家書評,我還是只談本人印象最深刻的部份。
我們所能想像的種族問題,是類似美國這樣,較少數而政經地位弱勢的民族或移民和統治的多數民族間的,但對於南非這樣一個長期由少數白人用階級隔離統治多數黑人的社會,產生的對立和仇恨,對社會產生的扭曲,其實是難以想像的。
柯慈在文中,在對人外貌的描繪上,其實根本看不出任何人的膚色,以至於看過去一陣子,才發現某某其實是黑人,不知是否作者刻意,但也顯現出南非社會的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人們對於外觀特徵不同與自身種族的人,總是會先意識到『他是XX人』,接下來才會辨識這個人的個人特徵,無論這個族裔/膚色特徵會不會影響你的價值判斷,但這部作品裡沒有,是因為在種族隔離政策廢除之後,少數的白人處在多數黑人的社會裡,用膚色來劃分你我,甚至高下,已經是不被容許且沒意義的事嗎? 這樣的寫作方式,使得每個角色更加鮮明,但總是可以感覺得出某種違和感,不只是城市人在農村的挫折,不只是高知識份子和農民的階級鴻溝,當知道其實種族不同時,卻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這,也反映出南非悲哀的現況。
另外,宗教影響力強大而普遍民風保守男尊女卑的黑人社會,同志的處境不光是歧視打壓,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險,即使在非洲最為現代化的南非,年初亦發生出櫃的女足國手被輪姦並殺害的事件,而官方僅僅表示已處理調查,媒體亦刻意冷處理此件新聞,性別和人權情勢的嚴峻可見一斑。
不論露西成為標靶的理由,是對白人的報復,或者是「威嚇」和「教訓」,一個曾和女人同居的白人女性,隻身於非洲鄉間生活,這項災難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在這 樣高度的危險下,露西「留下來」的選擇,其實都還不至無法猜測或理解,然而在事件過後,若出於對當地警察的不信任,不追究就算了,但她依然選擇留在這個地方,對明顯有嫌疑的鄰居妥協,繼續住在她被施暴的屋子裡,甚至打算生下強暴者的孩子,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和道德情感所能容忍的極限。
性侵不止身體,對心理更是嚴重的創傷,有些人對性侵的恐懼更甚死亡。對象是體能較為弱勢的女性,長久以來,這一向是最有效的戰爭手段,這是踐踏對方,展示雄性力量最容易的方法。這不是一個獨立而有想法的女孩會容忍的事,而她卻以這樣堅毅的姿態說『大衛,你不懂。』
同是女性,我一樣不懂,如果露西不是基於某種殉教者的心態,那是為什麼?她很明顯不是一廂情願、自我陶醉的人,這是一種交換嗎?交換她在這塊土地上的立足權?用女性的身體去包容歷史的錯誤和仇恨,以土地上新子民母親的身分站穩?
浸潤在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觀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其實感到相當自慚形穢的難堪,對於同樣發自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的傲慢思維,然而對於自身是否以自以 為較「文明」的框架去強加不同文化的質疑,在露西堅持不追究犯行的行為中受到了終極的衝擊─難道人類身體安全的尊重和保護,這樣的「正義」也是一種西方文化的傲慢?人性尊嚴的確是近代西方思潮的產物,所以不是普世皆準的價值?
這就是世人所說的扭曲嗎?對於一個女子必須要接受(不是隱忍)這樣的暴力才能生存,但如果自以為是的是我們呢?想到這不禁背脊發冷,從未被打落地的人,是否其實根本無法理解尊嚴的本質?
看完了,如果要以一句話來囊括,就是「驚人的切題」。
03年柯慈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時就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同時也從簡介裡大略得知內容,寥寥數字即可道盡:一個開普敦的白人大學教授,因上了自己的學生所以身敗名裂,於是去鄉間和獨居的女兒同住一段時間,期間受到襲擊,女兒被(黑人)強暴... 以情節來說,的確就是如此,沒有什麼曲折迭起的內容,沒有精妙的伏筆迷題,文字也和情節一樣直白簡潔,譯文如此,原文亦同,說直白大概不足以形容,應該說,猶如醫學報告般,精確誠實,主角在無機的手術燈下,被這樣的文字剝光剖開。
主角所承受的衝擊事件,依身分和和生活的地域可分割為兩大部分,即為:
城市─男性/教師
鄉間─父親/白人/高知識份子/人類
每個身份,與其相對詞而言都是客觀上較為優勢,權力較高的一方,然而他的歷程中每個身分全都遭受狠狠的打擊,徹底破壞其原有的價值觀。柯慈對於主角意識細緻的詮釋,如譯者所述,若有相似經驗、相似背景的人,想必其共鳴應該超過心有戚戚焉;即便非中年男子,只有身上有相同標籤,也會讚嘆於思考邏輯的相似,而當價值動搖時的恐懼亦溢出書本,透過文字感染讀者。
照例,本書有關後殖民國家的政治情感請參照各家書評,我還是只談本人印象最深刻的部份。
我們所能想像的種族問題,是類似美國這樣,較少數而政經地位弱勢的民族或移民和統治的多數民族間的,但對於南非這樣一個長期由少數白人用階級隔離統治多數黑人的社會,產生的對立和仇恨,對社會產生的扭曲,其實是難以想像的。
柯慈在文中,在對人外貌的描繪上,其實根本看不出任何人的膚色,以至於看過去一陣子,才發現某某其實是黑人,不知是否作者刻意,但也顯現出南非社會的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來說,人們對於外觀特徵不同與自身種族的人,總是會先意識到『他是XX人』,接下來才會辨識這個人的個人特徵,無論這個族裔/膚色特徵會不會影響你的價值判斷,但這部作品裡沒有,是因為在種族隔離政策廢除之後,少數的白人處在多數黑人的社會裡,用膚色來劃分你我,甚至高下,已經是不被容許且沒意義的事嗎? 這樣的寫作方式,使得每個角色更加鮮明,但總是可以感覺得出某種違和感,不只是城市人在農村的挫折,不只是高知識份子和農民的階級鴻溝,當知道其實種族不同時,卻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這,也反映出南非悲哀的現況。
另外,宗教影響力強大而普遍民風保守男尊女卑的黑人社會,同志的處境不光是歧視打壓,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險,即使在非洲最為現代化的南非,年初亦發生出櫃的女足國手被輪姦並殺害的事件,而官方僅僅表示已處理調查,媒體亦刻意冷處理此件新聞,性別和人權情勢的嚴峻可見一斑。
不論露西成為標靶的理由,是對白人的報復,或者是「威嚇」和「教訓」,一個曾和女人同居的白人女性,隻身於非洲鄉間生活,這項災難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在這 樣高度的危險下,露西「留下來」的選擇,其實都還不至無法猜測或理解,然而在事件過後,若出於對當地警察的不信任,不追究就算了,但她依然選擇留在這個地方,對明顯有嫌疑的鄰居妥協,繼續住在她被施暴的屋子裡,甚至打算生下強暴者的孩子,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和道德情感所能容忍的極限。
性侵不止身體,對心理更是嚴重的創傷,有些人對性侵的恐懼更甚死亡。對象是體能較為弱勢的女性,長久以來,這一向是最有效的戰爭手段,這是踐踏對方,展示雄性力量最容易的方法。這不是一個獨立而有想法的女孩會容忍的事,而她卻以這樣堅毅的姿態說『大衛,你不懂。』
同是女性,我一樣不懂,如果露西不是基於某種殉教者的心態,那是為什麼?她很明顯不是一廂情願、自我陶醉的人,這是一種交換嗎?交換她在這塊土地上的立足權?用女性的身體去包容歷史的錯誤和仇恨,以土地上新子民母親的身分站穩?
浸潤在西方自由主義的價值觀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其實感到相當自慚形穢的難堪,對於同樣發自一個小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的傲慢思維,然而對於自身是否以自以 為較「文明」的框架去強加不同文化的質疑,在露西堅持不追究犯行的行為中受到了終極的衝擊─難道人類身體安全的尊重和保護,這樣的「正義」也是一種西方文化的傲慢?人性尊嚴的確是近代西方思潮的產物,所以不是普世皆準的價值?
這就是世人所說的扭曲嗎?對於一個女子必須要接受(不是隱忍)這樣的暴力才能生存,但如果自以為是的是我們呢?想到這不禁背脊發冷,從未被打落地的人,是否其實根本無法理解尊嚴的本質?
Comments
或者是當地的法律禁止墮胎,所以她無能為力。
不搬家可能有很多原因,最大的應該還是經濟因素吧。
的確,看見南非那個新聞時,震驚、心痛混合著不知所措的憤怒(氣憤現實殘酷卻不能改變),性別平等與尊重包容果真只是和世界和平一樣的口號與夢想而已Q口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