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halie...愛上娜塔莉


這也是看了Orange's Cinema Review才去找來看的作品。本來興趣普普,但是一看之下卻甚感驚喜,頗有意外收穫。

在台灣歐洲片一直都只有影展片的份,而且印象中大多是受限於成本的小品,或獨立製片。這種從名稱、海報和內容簡介看起來都是都會異色主題的法國片,即使知道演員很大牌,也大概可以想像是什麼樣子。本地DVD印刷和包裝對這種影展片都頗粗糙,看起來就更像什麼多誇張的情慾片。完全是誤導。



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精緻的電影,我相信在法國應該是院線主打的大作,不但三個主角都是赫赫有名一時之選,當我在片頭聽到音樂,就覺得質感不同,心想好耳熟,這不像低成本法國片會有的水準,這是一大驚喜,因為配樂是Michael Nyman! 看到他的名字真是大喜過望,於是用完全不同的期待看這部片 。你能想像出現在充滿法國味的分鏡,長鏡頭停留在女主角獨行或沉思的臉龐時,飄出的不是孤寂的法式手風琴,而是流出帶著英國灰色調的弦樂,頓時好像就沒那麼法國,卻對她們的情緒有比較直接的感受,我認為是給不熟悉法國電影的觀眾很好的入戲媒介,Nyman是描寫女性壓抑情慾的高手,至少就我個人而言,配樂本身製造的氛圍,影響我對這部片的觀感很大。

除了配樂,從整個分鏡和色調,都有一種精雕細琢的感覺。導演必定對色彩相當敏感,我想當中有些是有象徵意義的,但在這劇情和內容意涵討論不多說,很多review有提。光是看角色服裝,場景中每個細節,檯燈、床單、衣櫃、椅子、光線的角度,都非常的豐富,例如他們夫妻的房子(我最喜歡的景),就把富裕有條理的中產階級家居生活表現的很有質感,對照欠缺生活感、紅白分明赤裸裸情慾色調的飯店房間;或是冰冷閃爍白光的診所,對照黑底色調的脫衣舞酒吧,都可以看到導演用心頗深,我認為這是在這種都會情慾主題電影很少看到的。

看這部片真的很有看大牌"飆戲"的感覺,雖然在八美圖被芬尼亞(Fanny Ardant)當嚇到,但在這不得不說,她真的很有魅力,不是外型,是氣質,很美的中年婦人。我不喜歡菸,但是看她抽真的很有魅力,她每一點菸就好像化解了一些她(拘謹的中年婦人)與環境(脫衣舞酒吧、充滿年輕人的PUB)的衝突。她似乎就在開頭時那種封閉的感覺很明顯有一種"可開發"的暗示,不是劇情給的暗示,是這個人散發出來的,隨著劇情她的確有漸漸放鬆,卻是那種很低限的,充滿複雜思緒的,你看到她外在表現很少很少,但是能聽到心靈鬆動的聲音,了不起。我也很喜歡艾曼妞琵雅(Emmanuelle Béart)演的脫衣舞孃到後來看著凱薩琳,不小心留露出如少女一般的,innocent, 的表情,真是驚人,驚人的不是這跟她舞孃型態的差異,或是她跟凱薩琳說話時的冷靜相比,而是那是多麼的細微,很短、很少,但是真的是如孩子一般的神情,帶著天真的失落感,當看慣的她耍冷艷耍性感,那一瞥真是震撼人心,太純了,我現在閉上眼睛還看得到,真不愧是拿過無數影后的超級演技派。

那個神情讓我不會很想界定瑪莉蓮對凱薩琳的感情,我想她並不特別意識自己"愛上"女人,還是一個在光譜的極端的類型,一個高知識分子、中產階級的中年婦女,瑪莉蓮依戀的成分比欲望高很多,很單純很小的渴望,想見她,和她說話,如果能碰碰她更好;這是她的心靈/私生活,與她在外在/工作上與男性誇張的性關係做了極端的對比,或許有因果關係;"娜塔莉"這個身份是讓她由外在走入內心的橋樑,過了這座橋,她甚至希望能以"真正的"瑪莉蓮走進凱薩琳的生活(去凱薩琳媽媽家);對於凱薩琳而言也是一樣,她借由"娜塔莉"的存在(瑪莉蓮的話語),回頭檢視自己遺落的情感以及慾望,過了這座橋,她選擇回應她的丈夫,我從不認為她有想過離開,只是他看不見自己的內心,也看不見丈夫的,而"娜塔莉"讓她有機會面對。我想這就叫做"The journey of hearts".

原來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是法國帥男典型,年輕時好像真的蠻帥的,當然現在也很有味道,就像劇中講的,還是很有魅力,眼睛非常漂亮,不過我想我還是認為史恩康那萊比較帥。

好了,現在煩惱的是,這個配樂哪裡找啊?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