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近期重要議題

在Youtube上看完老師參與錄影的節目內容,是有點小小的想法,做點記錄,以為思考的標記。



回家的時候,與老媽談及當日的節目,媽覺得老師非常的悲觀,而且問說他是不是泛綠支持者,我想有同樣想法的觀眾一定不在少數,特別是在老師最近在公開發言的場合、內容,很難讓人沒有這樣的聯想,而在受教於老師的三年中,可以感受到他有很強的正義感,政治系的背景可能讓他對歷史以及國際情勢抱有高度的興趣,且對台灣有意識的形成強烈的認同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老師曾在大選時,課堂上稱讚過馬的經濟政策政見,而平時在課堂上,他會以歷史、國際關係及國際經濟原理發表他對於經貿情勢和政策的批評,鼓勵我們學習外語以學習歐美日本新知,引介為國內所用──這是很有趣的情況,相較於商學院教授們強調全球化下,我們如何讓自己成為全球化人才,如何使企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個體(不論這個體是存在在台灣、中國大陸、美國或東南亞),老師身為財經法教授,常常給我一種時空錯置感,好像是五四時期,或是六七零年代的知識份子,留學報國,言必稱德日美如何先進,我們要如何學習才能強國,不是說這樣不對,身為現代化的前輩,這些國家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然而在台灣躋身已開發國家,學術及經濟環境走向本土化或區域化,個人(或者利己)主義興起的現在,有著這樣思維的人可說是十分稀有,如要歸類,他的確是個台灣主體意識很強的人,但這個台灣是地理及歷史意義上的,與省籍或政黨(權)沒有直接關係,固然他有自己政治情感的傾向,會影響到對事實的解釋,但基本上不會扭曲,亦少在課堂上談論;現在老師的言論正投泛綠所好,而他也需要發聲管道以宣揚他所認知的事實真相,因此才有「許教授是泛綠學者」這樣的印象。

回到前述,節目中也有來賓批評老師和蔡主席都過份悲觀,對台灣沒有信心。老師是專精於財經法上跨國比較的學者,論述不見得有高度創見或影響力,但至少夠嚴謹,相當重視言而有據,符合邏輯,但日前曾校閱過老師的新作,通篇讀下來,其實是感到困惑及些許失望的。失望的是或許因為在寫作過程中遭受壓力,基於反動,或是為了強化台灣為獨立經濟主體的論點,而大量引用極端台灣史觀的歷史論述,並且完全排除中國的影響,明顯的失之偏頗,不但不必要,而且將使得其後的專業論點的價值都因此打折扣,實在是相當可惜;困惑的部分則是除去中段大量有關WTO法律的說明,後部有關簽定後,開放後的衝擊之後果,是十分單一而平面的,沒有提出任何實質建議就算了,就假設而言,也太缺乏總體性及時間感,若在課堂或一兩個小時的節目講座,標題性的簡單說明就具有相當說服力,而這本書是因為專業上的限制(畢竟不是經濟或是趨勢學者),或是時間上的限制(倉促成書)不得而知,但若老師自己沒有發現這樣論述太過薄弱,其實還頗匪夷所思。

老師一向自詡其精通三國外語,並勤於閱讀,見識深度及廣度非比尋常,然而在中國問題上,有關中國現況,德日英文獻能提供的,其實可能遠不如語言相通的台灣在地,或者實際上去中國走一遭,與台商對談來得接近事實,若如其他社科領域,如哲學、社會、政治或純法律的學者,抱持強烈的台灣主體意識可能還無可厚非,但一旦論及經貿問題,排斥簡體中文文獻的老師,或許難免會有這樣的盲點,誠如與我一同校稿的同學所說,老師只是提出一個極端的可能性,而事實總是在中間,但也是因為這樣才能使論述平衡不往另一個極樂觀的極端倒去,而使政府造就較符合現實的措施;總是要有人扮演烏鴉。

節目當中,相較於其他明顯出發點為企業利益,且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大型企業,大發闕詞的來賓,老師與同是學者的馬凱教授是有交集的,即是台灣產業必須重視中小企業及轉型,雖然出發點以及彼此的政治情感歸依的對象可能不同,但這顯示出透過一定程度客觀的研究方法,就算解釋上有差異,對比下來可能也會有相類似的結論產生,對於常存歧異的台灣,這不失是個尋找相左政策平衡點的方法。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