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兒們的百年孤寂─劉克襄《野狗之丘》

在圖書館裡偶然看到了這本久聞而未讀的書,看看書不厚,間有圖片,想來不會花太多時間,便翻了起來。

這是一本以日記體裁,但內容除了觀測時況外加小說手法的臆測虛構細節的狗群地方/家族誌,有六百五十五天,期間約兩年,從1994到1996年,2007年才出版。

其實看不到四分之一,就因為心中的牴觸感而頻頻想掩卷棄讀─這些狗兒一代代在城市邊緣陰暗潮濕的角落繁衍、掙扎求生,而作者只是在旁邊看著?書裡描述、反覆提示人類偶一為之的略施小惠會對狗兒們造成多大的影響,使他們喪失獨力求生的能力,喪失對人類的警覺心,反而是將他們推進死亡。我同意這些事實,但野狗本就是因人而生,非純粹的野生動物,本來就不可能和人類分開,介入只是程度差異,何況還有其他方法,餵養、結紮、戴狗牌項圈、就地馴化,像學校的校犬......


但這是十幾年前的台北,保育蠻荒,作者有著動物市民權的概念,在都市瘋狂開發的九零年代,是多麼特異,彼時未有TNR,拿甚麼和龐大的社區居民打交道?1994年,我還是個對動物毫無興趣,遑論同理心的國中生,即使是現在,毫無實績的我實在也沒有資格批評忍著悲憫之心,默默看著寫著,把野狗的真實生態和處境傳達出去的劉老師,於是只好順著那冷靜平淡的語調看下去。

老實說,這裡面的狗兒稱不上可愛,生活壓力使他們表情呆滯、情緒木然,遠不如家犬、甚至朱天心《獵人們》裡的街貓們有鮮明的個性,但這毋寧更讓他們像「人」,平凡的、卑微的、努力在社會爭執求生的普羅大眾,不見得很性格有主見,卻人人不同,相較於天真如稚兒的家犬,野狗的辛酸和深情,是這麼像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小人物,生生死死,沒甚麼了不起的鋪陳,有時翻一頁,死了,唏噓之餘,日子還是要過。直到大屠殺降臨,客觀之筆終於動搖了,送馬鈴薯穿過長長的隧道,往未知、光亮的另一頭前進。

最後的最後,生養五代小狗的母親小冬瓜,走過空無一犬的巷子,接受菜農掛上象徵家犬的狗牌。像是看完百年孤寂那樣的酸澀和蒼涼,心頭被整升淚水壓著的感覺。不久之後,又會有新的棄犬到來,不再會有人記得這裡曾存在過甚麼樣的狗,就這樣來來去去......

總覺得這本書出得遲些,過了台北市撲殺流浪動物的高峰,但又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對這幾年積極性的管理行動有所助益,不過只要還有人嫌流浪貓狗髒,倡言撲殺,隨意棄養,在這離文明之光這麼遙遠的島國,有人開了扇窗子總是不嫌晚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