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出去,不要回來,台灣沒前途!」

父親年過六十,抑鬱了大半輩子,由於某些因緣,過了知命之年才行運,近年還打算到海外發展,美國、香港、新馬都有計畫,說是注定就該往外走。父親一直以家庭為重,但控制欲很強,越親近的家人就越覺得痛苦,和親族關係也不大好。他不在乎孩子們結婚與否,但既然沒成家,就希望大家全都在一起,他說:「爸爸先過去,過陣子再接你媽來,你們也都一起過來,英文會通找工作沒問題。」

這話其實我們從小聽到大。戰後嬰兒潮的四年級生和後來的五年級生都有美國夢,父親在我們還沒上小學時就開始斷續到美國打工,也確實辦了依親移民。他反覆不停的描繪我們的將來該有的樣子:『大學畢業,到美國念書,』接下來一定會說:『就在那邊工作,不要回來了!』,而這次他也這麼說了,差別只是以前最後一句是『這個爛地方』而這次是『台灣沒前途』。

事隔多年再次聽到這樣的發言,頓時五味雜陳。曾經真的以為人生會如父親擘劃,結果我沒出國,另一個則是出了國卻回來,我不清楚父親知不知道我們的工作狀態是自己的選擇或是環境因素,也許對他來說不重要。以現實情況來說,這大概是最可能成行的一次,但已經長大的我,除了愧疚因為一事無成而讓老父掛念,更難啟齒的是我其實想留下來為台灣做事,哪都不會去。

對於他們那一輩來說,或許是一種制約吧?在他們成長的年代,台灣真的好落後,而總是認為國外就是好。這不是理性的判斷,因為父親也不是不知道現實的險惡,在人家屋簷下的困頓和可能的屈辱,即使是如此還是覺得可以克服這些,在異國站住腳,就算他還是從美國回來,就算去短期研修的幾個月度日如年,就算後來還是放棄了排了二十年的移民面試(因為我們已經成年無法和父母一起取得綠卡),「旅居海外」是出人頭地的象徵,一個概念,一團粉紅色的模糊雲霧。

因為總是看著外面,所以父親老是在嫌台灣不好。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本省籍的父親居然和他某些外省籍的同儕如此相似:上來台北四十年,住在同一間房子裡三十年,從來也不覺得這裡是故鄉,總是覺得又吵又擠,說要回台中養老,但說要幫他找房子又嫌交通不便,充滿了天龍人的龜毛傲慢,某天他說:「住那麼久,還是習慣了,也不是沒感情。」

我想父親那輩人或許是個移民的世代,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從台灣移出去的中國人和台灣人,包括從中南部移居台北的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移民。童年的國語運動和反攻大陸思想,年少時離開家鄉闖蕩,對鄉土的理解想必很有限,艱苦的生活環境讓「出外往更好的地方去」深深烙在父親的意識中,本省人的身分使他沒有什麼認同問題,不需要對誰去證明,他只要專注在更好的人生。

怎麼去和他解釋我感受到的環境和他認知到的差異,我不知道。小時總是想著離父親越遠越好,怎知他自小植入我腦內的功利主義已經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和個人的理想主義拉扯再乘上優柔寡斷的結果如此慘淡寒愴,現在的自己毫無籌碼。或許,時後未到吧。

Comments

Popular Posts